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空港运营 > 保障 >> 正文

首都机场:“无接触”的服务 无间隔的关爱



2020-10-13   作者:王婷、隋东霖、孙小菲、董雯燕、朱方洁  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   点击量:    打印本页 关闭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对于机场来说,安全的旅客出行环境是保障复工复产秩序、助力社会经济复苏的重要基础。为最大程度切断病毒传播途径,首都机场深挖智慧机场潜能,让科技真正服务旅客需求,采取多项举措切实减少旅客在机场抵离过程中的接触机会,为旅客打造一个“无接触”的安全出行环境。

  刷脸:让登机更省心

  为做好疫情防控,机场开始越来越多地使用“刷脸”这一项功能来识别旅客,从而减少接触。首都机场现已3座航站楼的81个登机口,推出无接触式的“刷脸”登机服务。旅客仅需在安检处出示一次登机凭证,即可完成人脸与航班信息绑定,此后登机时无需再出示任何登机凭证,仅凭“刷脸”即可乘机,有效减少了接触带来的交叉感染的风险。

  除“刷脸”登机外,为减少人员接触,首都机场还将人脸识别技术与现实的应用场景相结合,融合首都机场航站楼内定位导航功能,为旅客提供刷脸查询航班信息、登机口、座位号、目的地天气等功能,并实现了通过实景地图、平面地图引导旅客前往登机口的功能。智能导航能够根据旅客年龄预估步行所需时间,有效地避免了旅客与机场服务人员、物品接触感染病毒的风险。在疫情期间,该导航还特别升级了“戴口罩识别”功能,识别准确率可达99.5%以上。在获得智能服务时,旅客全程无须摘下口罩,有效降低了因需要摘口罩带来的疫情传播风险。

  感应:让“方便”更安心

  在外出行,如何将“方便”这件小事做到让旅客安心,也是首都机场“无接触”服务的一大重点。

  目前,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共有旅客卫生间101对,为减少接触,所有卫生间均使用感应式水龙头,旅客在如厕后洗手的过程中无需触碰水龙头表面即可控制水流的开关。同时,旅客卫生间中的小便池、蹲便、坐便的冲水装置全部为感应及按压二合一式装置,可在旅客如厕起身后实现自动冲水。同时,为更好地落实疫情防控要求,首都机场现已逐步对旅客流程重点区域的卫生间内设施进行无感应式替换,将目前安装的按压式洗手液器更换为感应式洗手液器,旅客伸手即可感应出液,可减少往来旅客与按压盒表面之间的接触。此外,首都机场也将在卫生间加装感应出纸装置,避免旅客在用纸过程中接触纸盒可能存在的接触风险。

  线上:让出行更放心

  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为保障旅客抵离安全,首都机场已推出可在线上操作的无接触式购票、停车缴费服务,方便旅客的出行。

  首都机场机场巴士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上进行了新的探索。旅客可通过机场巴士微信公众号或首都机场官方微信小程序进行车票的查询和购买,可根据需求选择线路及起始站,并预购十五天内的电子票,从而可以提前掌握线路运营信息,免去了现场排队购票的环节。在有效购票后,旅客在点击“乘车”按钮后,可直接刷手机二维码上车,实现无接触购票、乘车。

  此外,北京地铁首都机场线也已实现旅客无接触购票乘车。通过亿通行APP,旅客可以查询和购买北京地铁首都机场线车票,只需扫码验证即可乘车,减少了人员排队和近距离接触服务的情况。

  在停车缴费方面,首都机场停车楼(场)已支持无接触电子支付、扫码提前缴费,并支持在线下载电子停车发票,进一步、全方位支持旅客无接触抵离。

  施工:让管控更尽心

  在旅客看不见的背后,首都机场在施工方面以“预防为主,防控结合”为总体原则,同样做好了工程的“无接触”疫情防控管理。

  首都机场采用信息化手段、数字化技术,在施工通道口处设置了实名制闸机,从而实现对施工人员的 “无接触式”管控。在完成施工现场相关人员面相识别信息采集后,人员后续进入施工通道时就无需携带证件或接触设备,可以快速完成身份识别,减少病毒的接触性传染可能。同时,实名制闸机的应用也减少了通道管理人员的数量,减少人员聚集。

  首都机场严守疫情防控和施工安全的“双底线”,充分运用科技和信息手段,通过安全管理视频监控加大对建筑施工的“无接触”安全监管力度。在重点项目的主要施工区域等重点区域,首都机场通过视频采集,使项目管理人员可通过远程监控对施工现场安全生产进行管理。视频监控系统的大面积应用,可在一定程度上代替项目管理人员现场巡视、检查,直观检视现场防疫物资配备和施工人员防护用品的穿戴情况,从而降低人员聚集和直接接触风险。

  随着科技的发展,无接触服务将逐步覆盖到航空出行的各个环节。作为“中国第一国门”,首都机场将持续做好防控工作,把好疫情传播的“航空关口”,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为旅客安心出行而不懈努力。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

 
  • 政策
  • 焦点
  • 人物
  • 航企
  • 建设
  • 商务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国际空港信息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www.ia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2708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