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空港文化 > 观点 >> 正文

公务机在中国依然难“火”



2015-05-05   作者:徐旭   来源:南方都市报   点击量:    打印本页 关闭


  4月16日落幕的上海亚洲公务机航展,吸引了180余家国内外相关企业参展。其中不但包括了传统的湾流、达索、庞巴迪、空客、波音等公务机制造商和金鹿等运营商,甚至还吸引了一些日韩等国的机场企业。整条产业链上的相关厂商纷至沓来,其对中国公务机市场所抱有的热情可见一斑。

  4月16日落幕的上海亚洲公务机航展,吸引了180余家国内外相关企业参展。其中不但包括了传统的湾流、达索、庞巴迪、空客、波音等公务机制造商和金鹿等运营商,甚至还吸引了一些日韩等国的机场企业。整条产业链上的相关厂商纷至沓来,其对中国公务机市场所抱有的热情可见一斑。

  厂商的热情当然是有原因的。按国际经验来看,通用航空由潜在需求逐步转化为有效需求的界限标准是人均G D P超过5000美元。近年中国人均G D P已超过6000美元,也就是说通用航空市场的井喷时代即将到来。作为通用航空的主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国内地所保有的公务机数量与G D P总量相比还远处于一个较低水平。面对如此一个孕育着巨大价值的新兴市场,整条产业链条上的厂商哪能不食指大动呢?

  不过,尽管各大厂商都极尽所能推销,但不争的事实却是,中国公务机需求非但没有出现厂商预期中的爆发性增长,反而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2011和2012年,中国内地公务机成交量均超过了50架,但2013年即缩减为36架,2014年更进一步缩水为23架。

  截至2015年3月,中国内地保有的公务机数量仅为252架,还不到国内民航机队总量的1/10,而公务机的平均年利用率还不足150个小时,仅相当于普通民航机半个月的飞行时数。中国内地公务机运营企业共计47家,主要集中在北京、广东、上海,近半的省市还根本没有公务机运营商。而从公务机的数量分布来看,北京(101架)、广东(45架)、上海(40架)三省市,已占到国内公务机总量的74%,内地公务机市场的规模效益和市场认可度还处于极低水平。

  众所周知,公务机属于对社会保障体系要求极高的小众化奢侈消费———不但需要有奢侈消费的群体、意愿,还必须要有足以支持奢侈消费的社会保障体系。而最后一点,恰恰就是中国内地市场与欧美市场的最大不同。

  以美国为例。美国通用航空市场上拥有23万架飞机(2011年数据),通航飞行员63万人。国内拥有近2万个机场或通航起降点,大多数城市都有专用的通航起降点或公务机机场。美国的低空航线申请极为便捷,其航路指挥和保障体系也非常高效,尤其是所提供的服务价格透明,支付也很方便。所以虽然私人飞行费用相对昂贵,但确能提供比商业航班更快捷和便利的出行选择。而“快捷”和“便利”,就是私人飞机及公务机最基本的市场竞争力。

  反观中国内地,至少到目前为止,市场还未能为私人飞机及公务机提供类似的保障条件。因为这涉及到巨大的社会投入。至2014年底,中国的机场和通航起降点不足400个,按数量算仅为我国城市总数的1/5。而按密度算则与欧美国家的差距更为明显,我国当前每万平方公里仅有机场0.52个(包括通航机场在内),而英、德、美三国每万平方公里拥有的机场则分别为20.73、15.37及15.34个,就是地广人稀的俄罗斯,每万平方公里也有0.71个机场。增建机场需要巨大的成本投入,而受制于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大多数城市即便修建了堪用的通航机场,由于客流量不足、起降架次太低,收益难以冲抵成本,即便“修得起”也“养不活”。通航机场数量的短少,使得国内公务机运营商很难如在欧美那样,为乘客随心所欲地“定制航线”。

  而与通航机场数量不足且“吃不饱”相对应的,却是主干机场的“过饱和”困境。中国内地大部分公务机潜在消费者,集中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但这些主干机场,因客流量巨大,其起降时刻早已被民航正班航班“瓜分”殆尽。由于机场“过饱和”,因此从北、上、广、深等地始发的公务机极难申请到满意的起降时刻,而高端客户想要“定制”时刻和航路则更是难上加难。

  除了“硬件”不足,在飞机运营保障的“软件”上,国内较之欧美成熟市场也存在较大短板。首先是飞行员严重短缺,我国当前持有私人、商用飞行执照的人数仅为美国相应数量的1%和14%。其次是飞机维护人员、空管人员、运行管理人员等专业人员缺乏(尤其是二、三线城市机场,更难吸引到优秀人才)。此外,民航局的管理体制、管理方式,也没有为私人及公务飞行进行体制和程序上的必要简化。

  由于通航机场数量不足,公务机难以“定制航线”;而由于主干机场“过饱和”,公务机又难以“定制时刻”———所以,欧美公务机相比普通民航航班更加“快捷”和“便利”的优势,在中国内地市场上完全体现不出来。而同时,较高的购置税费(普通民航客机仅为5%,而公务机则高达22%)及保有和使用成本,也使得拥有或乘坐公务机仅仅成为标榜身价的“炫富”行为。

  公务机在中国市场若不能及时完成从“奢侈品”到“实用品”的角色转变,在政经“新常态”思维主导的中国市场上恐将很难取得更为乐观的销售业绩。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

 
  • 政策
  • 焦点
  • 人物
  • 航企
  • 建设
  • 商务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国际空港信息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www.ia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27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