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空港文化 > 观点 >> 正文

昆明机场选址:是省钱还是“不尊重科学”?



2014-03-16   作者:吕明合  来源:《南方周末》   点击量:    打印本页 关闭


77447.jpg

 2013年11月30日,昆明长水机场再次因雾关闭。机场选址已成为舆论质疑的重点。 (东方IC/图)

  编者按

  昆明长水国际机场的选址是否有做气象评估?各方三缄其口。而在环评报告书上的气象情况介绍,却是另一地的数据,疑似移花接木。

  前有新郑机场,后有长水机场,机场选址不严谨,陷入雾锁困局,已是业内不公开的秘密。

  2014年3月8日,MU5844航班刚从昆明长水国际机场腾空而起,飞机就陷入剧烈的颠簸。一股强风不合时宜地打在飞机侧面,迫使飞机紧急转弯。近十分钟之后,颠簸才逐渐平息。

  这是春城昆明天气最寻常的一天,也是长水机场最寻常的一次飞机起飞。然而,对于这个机场的常客来说,这种过山车式体验已是家常便饭,更糟糕的是听到这段广播:由于气象原因,飞机晚点。

  在新启用的两年内,这样的广播已是长水机场的常态。因大雾、冰冻、暴雨,动辄万人的长时间滞留,已演化成为舆论对机场选址的质疑。而在2014年云南省两会、昆明市两会上,长水机场也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吐槽的对象。

  “昆明已经准备建设备降机场,目前正在选址阶段。”一名昆明市副市长在面对质疑声,如是表示。

  “奇葩”机场

  航站楼单体建筑面积内地第一,号称中国第四大国家门户枢纽的长水机场,自2012年6月28日投入使用后,就一直风波不断。

  引发风波的是机场所在地“糟糕的天气”:大风、大雾、暴雨、大雪……昆明四季如春,而这些糟糕的坏天气,却在距市中心仅二十多公里的机场轮番上演。

  第一次大规模的乘客滞留,发生在新机场启用刚满月。因为暴雨,延误出港航班44个,取消出港航班10个。

  这仅仅是“恶名”的开始。2013年1月3日的“万名旅客滞留”事件早已全国闻名。当时的原因是大雾,南方周末记者看到的一段视频,记录了这个后来被称为“云南民航史上最大的旅客滞留事件”:长水机场内人声鼎沸,宛如春运时的火车站。由于没有暖气又无人接待,乘客冻得瑟瑟发抖,最终愤怒地爬上高台表示抗议。

  事后,云南机场集团不得不发表公开致歉信,云南省政府更专门要求长水机场采取措施、建立更详细的应急预案。

  但批评过后,乘客迎来的是再度的循环。

  2013年5月23日,一场暴雨再度将长水机场打回了原形。情绪失控的乘客,甚至排成人墙阻止其他航班乘客登机。

  冬天更让人担心。2013年11月30日,仿佛是上一年冬天一幕的重演,又是大雾,又是万人滞留。半个月后,威胁变成雪花。长水机场由于除冰能力准备不足,直接让机场临时性关闭。近两万名旅客又上演滞留机场的混乱场面。

  “在昆明这个四季如春的城市,能找出长水这么个多雾多雪易结冰的地方来,真心不容易……”有昆明市民调侃道。长水机场被网友戏称为“奇葩”机场。

  “现在买票,只能尽量把行程提前一天。”云南省政协委员、云南师范大学教授杨卫平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样才能确保不耽误工作。

  在2014年云南省两会上,有政协委员提出了“建议保留和启用巫家坝机场作为长水机场备降机场”的提案。巫家坝机场是昆明原来的老机场,位于市区。

  面对质疑,昆明市的两位副市长不得不频频表达安抚。他们表示,二类盲降系统的投入使用,也正被提上日程。目前,长水机场使用的是一类盲降系统,能见度要达到800米及以上才行,而二类的话,400米即可。

  然而,有政协委员质疑,按照公开的时间表,盲降系统建成使用,至少也要到2016年之后。更何况,盲降并不代表着绝对安全。曾担任过云南航空总经理的老航空人、云南省科协原副主席涂济民告诉南方周末记者,2013年旧金山发生的空难,在他看来,正是盲降所致。

  气象评估,移花接木?

  对于大雾,原机场所在的长水村村民并不意外。此前多名村民告诉媒体,每年12月份到新年1月份,是大雾多发期,会有十余次起雾天气。

  刚刚退休的云南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普贵明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证实了村民的说法:“长水机场是属于云南冷空气的入口,又是昆明准静止锋常影响的区域”,一旦有西南暖湿气流配合,就会起雾。但他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拒绝就机场选址的气象监测情况作出回答。

  中国民用航空局云南空管分局工作人员发表的论文《昆明长水机场运行以来低能见度天气特点及预报思路的建立》,正是针对“机场运行一年以来,由于低能见度的影响造成航班大面积延误的情况较多”。

  在长水机场启动后为期一年的统计结果显示,长水机场一年中的23个大雾日中共出现大雾24次,其中主导能见度(指观测点四周一半或以上的视野内能达到的最大水平距离。)低于800米的有18次,“主要是锋面雾的影响,出现了14次”。在雾的种类中,锋面雾极易影响交通运输。

  相形之下,巫家坝机场的大雾天气几乎可忽略不计。南方周末查询到的另一篇统计分析显示,巫家坝机场的大雾日年平均仅为2天,能见度小于或等于1000米的年平均仅为4天。

  “容易起雾还在这选址,这正是大家最大的疑惑。”涂济民说。

  1990年代,云南提出建设新机场,他和一些老同志曾提出过建议。“我们说保留巫家坝,作为国内、省内的支线机场,再新建一个规模不大的机场,作为对接国际的机场。”

  保留巫家坝的建议很快就遭弃。“放弃巫家坝机场是为了开发房产,巫家坝位于昆明市区,寸土寸金。”昆明当地的一名官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新机场建设需要大量的钱,“置换巫家坝,正可弥补这块的财政损失”。

  昆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一位领导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最后,新昆明机场选址主要在晋宁县新街乡与嵩明县小哨乡之间举棋未定。

  晋宁靠近滇池,是平原地带,净空条件好,气象条件优越,正是机场选址的绝佳之地。但缺点是位于滇池流域最好的良田上,人口密集。

  若选择晋宁,“仅机场网线内就至少得占用3万亩良田,搬迁2万余人口”。民航云南监管局副局长李宏学曾给出数据。而这笔巨额拆迁费,是由地方政府解决。

  相形之下,气象条件较差的小哨场址多是荒山荒坡,经济性脱颖而出。而在小哨乡里的具体选址上,“最早定的方案,是在军马场(当地一处地名)。”知情者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但方案获批之后,机场方面又做了微调,把机场向城市方向南移了四五公里,挪至目前的长水地块。

  如此选址并非无可挑剔,但外界质疑的焦点在于,长水场址未做气象条件评估。中国民航大学的一位教授认为,这不大可能,因为根据《民用航空运输机场选址规定》,场址报告书的内容,“气象条件”是强制要求。

  但有质疑者提醒南方周末记者,提交审批的《昆明新机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引用的却是军马场的气象数据。

  在其中的“场址区域基本气象情况”部分,风速、大风、风频、云高、雷暴共5项均使用了军马场的数据,如“军马场雷暴天气主要出现在夏季的6-8月”。而目前频频扰乱长水机场的大雾,却不见评估情况报告。

  “军马场距离现在的场址有四五公里远,有可能是当时觉得相距较近,没有再做新的气象监测。”云南省一位要求匿名的规划专家质疑说。

  但当南方周末记者向昆明市和云南省的气象部门、机场方面核实相关信息时,均遭婉拒。负责审核的中国民用航空西南地区管理局同样拒绝回答这一问题,主管的航空气象处处长刘旭光,听到南方周末记者来意后,匆匆挂断了电话。

  讳莫如深的背后,一则内部消息却加剧了疑虑。知情者透露,“长水机场已计划启动了耗资1200多万的项目,以加强长水机场的天气预报能力。”

  忽视气象,昆明非孤例

  不过,受困于气象的不止长水机场,在河南郑州,建于1997年的新郑国际机场,也一直饱受争议。

  “气候对工程影响的一个负面例子,就是我们的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时任郑州新郑国际机场管理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的岳文海曾公开承认。

  要求匿名的知情者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和长水机场相似,新郑机场选址同样是出于经济考虑。“初选本来定在小李庄,认为那非常适宜飞机起降。但后期决策上,考虑到京珠高速经过薛店,为了节约数亿元的新修机场高速公路费用,最终把新址改为薛店。”

  这直接带来了新的挑战——现在的机场位于雾区,每年少则十多天多则一个多月,飞机因为大雾无法正常飞行。

  “如果前期论证充分并且有前瞻性的话,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难题了。”岳文海曾在媒体上无奈地承认。新郑机场的教训,也引发了新的立法提案。在《河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草案)》审议时,做出了特别的强制性规定:“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对重点工程、重大区域性开发项目、大型太阳能等气候资源开发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

  2009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国气象局《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同样列出了应当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的规划和建设项目,机场建设位列其中。

  我国正在进行一场机场的建设大潮之中。据媒体报道,“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新建82个机场、迁建26个机场、改扩建109个机场、开展36个机场建设前期研究。

  “在最新一轮的机场潮中,这无疑是件未雨绸缪的事。”上述中国民航大学的教授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中国一些机场的选址并不严谨,这几乎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许多专业规定和专家意见并没有得到尊重和执行。”

  “长水机场正是不尊重科学决策的结果。”涂济民说。

  而这个试图省钱的机场,实际上并不如此。长水机场场址位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域,地质情况十分复杂,导致施工需要大量的土石方填筑,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土石方工程。

  “原来选择目前的方案,理由就是更省钱。”云南省一位要求匿名的政协委员对南方周末记者说,现在大把的钱都扔到了土方里,“其中缘由,值得深思”。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

 
  • 政策
  • 焦点
  • 人物
  • 航企
  • 建设
  • 商务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国际空港信息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www.ia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27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