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空港文化 > 观点 >> 正文

航班延误到底谁之过



2014-02-17   作者:刘大山  来源:《南京日报》   点击量:    打印本页 关闭


  中国民航航班的准点率低下似乎已成痼疾,其矛盾之尖锐一直是公众关注焦点。在延误发生后,天气、流量控制是最常被提及的理由,面对航空公司、机场的“无辜面孔”,尽管乘客们砸电脑、泼饮料的过激行为确实不可取,不过,最近发生在郑州的事件揭开了冰山一角,航空公司与机场并不是像他们所言的那样无辜。

  2月6日,郑州新郑机场因降雪导致大面积航班延误,2000余名旅客滞留机场,部分旅客与机场人员发生冲突。15日,央视新闻调查栏目播出的《被延误的航班》聚焦了此次事件,有几个细节值得关注。

  从5日到6日,郑州机场并非完全关闭,而是间歇性开放了数次。在两次跑道重新开放后,1小时内都是仅有1架飞机起飞,而正常的流量是每小时20余架次。6日跑道开放后,4小时内起飞的仅有20个航班,远低于正常数据。一方面,机场滞留了数千旅客急待疏散,另一方面,跑道开放后飞出的航班架次如此之少,对此,机场、航空公司、空管部门都觉得不正常,但都表示不是自己的责任。

  那是谁的责任?难道有错的只有乘客?

  一位年轻乘客因砸坏郑州机场的服务台键盘,被拘留14日。他表示引发过激反应的主要原因是得不到准确的信息。这表面看是一线服务人员沟通协调能力不够,应急服务不到位,深层次看却是航空公司与机场互相推诿,无所作为。要改善这一团乱麻的局面,靠航空公司和机场的自律显然不够,加强民航的行政管控手段已迫在眉睫。航班延误信息必须透明公开,延误原因必须公示,对乘客的安置与理赔也须通过法规明晰,不能总是轻描淡写一句“不是我们的责任”就把人打发掉。

  同时也要从整个民航业链条着手,改变各环节“各扫门前雪”的现状,搭建起空管部门、航空公司、机场之间统一联动的平台。我国早已提出要建民航强国,其内涵不仅是有多少家航空公司、多少架飞机、多尖端的技术等硬指标;更重要的是安全高效的管理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航班“没准儿”的痼疾到了非治不可的时候了。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

 
  • 政策
  • 焦点
  • 人物
  • 航企
  • 建设
  • 商务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国际空港信息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www.ia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27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