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空港文化 > 观点 >> 正文

航班延误了 关键是如何善后



2013-08-04   作者:普嘉 李方向 李云  来源:《春城晚报》   点击量:    打印本页 关闭


  飞常不准如何解?

  Flight Stats在最新报告中称,在亚洲机场名单中,中国机场登全球“延误榜”榜首,北京和上海机场准点率居末位。在广州、昆明、南京、成都、长沙等省会城市,航班准点率也未达50%。为治理航班延误,民航局首次提出不限起飞概念,北京首都、昆明长水等八大繁忙机场除天气和军方活动外不限起飞,但被斥将地面排队转移到了空中排队。香港航空空勤人员学起了咏春拳,虽然其否认是为了应对航班延误引发的“空怒族”攻击。但中国机场登全球“延误榜”榜首,空怒族的出现,都是国内民航问题的表现。分析人士列举出了众多造成延误的原因:管理不善、民用空域有限、以及严重城市污染造成的能见度问题;另一方面,中国的航空需求大幅增加。此外,一名在北京生活的美国记者马特·希恩认为,“对消费者权益的认识不够”是旅客出离愤怒转向暴力的原因之一。

  航班延误了 关键是如何善后

  航班延误一直是困扰我国民航业发展的顽疾,同时也困扰着乘客。其实全世界都存在航班延误的情况,欧美等发达国家也不例外,然而在我国,航班延误的解决机制不健全,补救善后措施差强人意,才让矛盾越演越烈,甚至导致“拿命堵跑道”的群体性事件。根据中消协2010年投诉统计,航空服务投诉已成为服务类投诉增幅最大的行业。

  天气是导致航班延误最主要的原因,如大雾导致能见度低,雷雨和强风不适应飞行,并不是人为造成的,这样的延误乘客一般可以理解和接受。可以说飞机不准点本身并不会直接引起乘客不满,处理不当才是让原本烦躁的乘客怒起来的“最后一根稻草”。

  航班延误信息发布不及时严重降低了乘客满意度。2011年航空服务消费者调查报告显示,仅有3.2%的乘客在前往机场前得到告知,有1.9%通过主动询问得知延误情况。也就是说,信息发布滞后使约95%的乘客在到达机场后才了解航班延误情况,此时乘客已经很难做出调整计划,改用其他交通方式出行。

  当航班延误已成为既成事实,此时地面等待服务则尤为重要。出于机场和航空公司运营成本控制等因素,航班延误后的地面等待服务质量较低,乘客在忍受延误带来的漫长等待的同时还要忍受没有食品、无法御寒、无法过夜等问题,很多矛盾都是在地面等待环节中爆发的。

  航班延误后,如何解决纠纷矛盾,我国法律并无具体规定。调查显示,遭遇过航班延误的被访者中,只有6.5%获得赔偿。对“延误”界定不清、赔偿标准不明、理赔程序繁琐等,让乘客或者自认倒霉,或者采取“罢乘”、“占机”等非理性方式维权。

  空姐学习“咏春拳”,硬碰硬的方式,也许无法解决问题,反而会激化矛盾。既然有时候延误是难以避免的,最重要的是保障旅客的知情权,做好航班延误后的服务保障工作。

  推进空中资源向民航开放

  “延误原因中流量控制最突出,在各种因素中占比最高。”春秋航空新闻发言人张武安说。之所以实行流量控制,是因为航班多造成的。其实我国航班真的多吗?答案是否定的。

  据吉祥航空董事长王均金介绍,美国每日有6万多个航班,欧洲每日有5万多个航班,而我国每日仅有1万多个航班。他们每日的航班是我国数倍,却没有我国航班准点率这么低。原因何在?是因为国外民用航空资源充足,如:美国民用空域则占全部空域资源的80%,而我国民用空域占全部空域约25%。

  要解决航班延误问题,就应采取“拿来主义”,加快推进更多空中资源向民用航空领域开放。现在有41%的空域空军和民航基本上都没有飞行活动。当然,仅增加民航空中资源还不够,还要增加机场,强化管理等。否则,其他方面所有的努力都是隔靴搔痒,无济于事。

  让人性化服务“起飞”

  航班延误,谁是主要矛盾或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针对广大民众对中国航班延误现象的关切,有关部门7月27日表示,航班延误因素复杂多元,具体原因分别是:航空公司运行管理占42.3%,流量控制占26.1%,恶劣天气影响占20.9%,军事活动影响占7%,机场保障占3.7%。

  由“限制起飞”到“不限起飞”,确实可以解决相当数量的航班延误问题,从而缓解因延误而导致的矛盾与纠纷。飞机按时起飞了,能否准时降落则另当别论,因为可能会因为目的地机场原因而“滞留空中”。让乘客在空中“盘旋等待”,即便没有安全的顾虑,但肯定让乘客感觉“不踏实”——较之在地面等待而言,空中等待或更煎熬。

  因此,尽管不否认航空公司在改进与改善上的诚意,包括赔偿制度在内的建立与执行等,这些可以称为“量的积累”。但是,由于缺少一个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问题无法从根本上改观。“不限起飞”不是航空“质的飞跃”,很可能只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空怒族”的出现,更要让航空公司在服务上反思。实现“质的飞跃”,关键在于人性化服务的“起飞”。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

 
  • 政策
  • 焦点
  • 人物
  • 航企
  • 建设
  • 商务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国际空港信息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www.ia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27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