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空港聚焦 > 人物 >> 正文

空港关注:顺丰王卫



2019-02-17   作者:驿站老鬼  来源:航空微读    点击量:    打印本页 关闭


   人物简介

  ▲顺丰速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王卫

  王卫作为顺丰的总掌舵人,和他所带领的企业一样,充满了传奇色彩。2011年4月底,王卫18年来首次接受媒体采访。王卫是中国企业家马云最佩服的人,他曾说:他最佩服的人是能管理七万基层员工的“顺丰”老板王卫。快递远远没有收货、发货这么简单,快递资讯网的徐勇说:“给你三年时间,三十个亿,你也砸不出一个顺丰来!”

  创业经历

  说起王卫的创业经历也是个传奇,7岁的时候,王卫随家人搬到香港居住。高中毕业之后,王卫并没有继续升学。在他22岁的时候,他还是一个一文不名的穷小子,而25岁的王卫却成了总裁,这3年他经历了什么?

  王卫他的确是国王,但却和童话故事中的国王不同,他是从底层摸爬滚打上来的国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香港8万多家制造工厂移到内地,香港与珠三角之间的信件、货运业务量也开始暴增。一开始,王卫受人之托,在广东和香港之间夹带点儿货。可慢慢地,东西越来越多,这使他意识到这是一个商机,便向父亲借钱凑够10万,注册顺丰公司。主要经营顺德和香港之间的货运配送,这期间从早上到晚上都是他亲自送货,当时的员工只有6人,他们也几乎每天都要工作15个小时。那时,“别人70块要一件货,但顺丰只收40块”,王卫使用“割价抢滩”的策略吸引了大批客户,到了1997年,几乎垄断了所有的通港快件。这时的王卫,不过26岁。

  早年的这一段经历,王卫依靠他敏锐的商业触觉和肯吃苦肯吃亏的拼劲赚到了第一桶金,但是快递行业远没有那么简单,不然也不会有了如今顺丰与“三通一达”之间明显的区别了。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和世纪初的时候,王卫就开始强势收权了。他 9 次抵押财产,用钱把产权全部回购,不想交权的就走人!

  除了强势收权,王卫还抓住了非典的契机,成为了国内第一家将民营快递业带上天的公司。就是在2003年,非典爆发的时候,很多生意人足不出户。可对于快递行业来说,需求还是很大的。于是王卫借着当时航空运价大跌,与扬子江快运签下包机5架的协议。也个举动也成就了顺丰,成为唯一一家使用全货运专机的民营速递企业。

  时至今日,顺丰拥有45000个网点、45架货机、15000台运输车辆、6200条运输干线、72000条运输支线、覆盖200多个国家的快递王国。顺丰的营业收入,在2013年270.7亿元、2014年382.5亿元、2015年473.1亿元。相比而言,圆通2015年收入120亿元,申通2015年营业收入72亿元。

  2016年顺丰的营业收入574.8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26.4亿元。圆通、申通、韵达都是十多亿元。

  对资本市场说“不”,顺丰要活的有尊严

  的确,在2011年的时候,王卫也公开表示顺丰不上市,他是这么说的,“上市的好处无非是圈钱,获得发展企业所需的资金。上市后,企业就变成一个赚钱的机器,每天股价的变动都牵动着企业的神经,对企业管理层的管理是不利的。我做企业,是想让企业长期地发展,让一批人得到有尊严的生活。上市的话,环境将不一样了,你要为股民负责,你要保证股票不断上涨,利润将成为企业存在的唯一目的。这样,企业将变得很浮躁,和当今社会一样的浮躁。”

  结果呢,他还是上市了,所以此番上市,大家议论也很多,有人说王卫也开始抱紧资本大腿,有人说王卫成了资本操控的傀儡,失去经营顺丰的初心。

  虽然王卫做快递起家,但是也走上了资本市场这条充满了诱惑和危机的金光大道。结果会如何呢?

  其它暂且的不说,就单从顺丰股价这几天的连续疯涨到暴跌来看,还是值得注意的。市场人士指出,以顺丰控股超低的流通股本来看,短期的爆炒可以理解,但是连续拉涨停板可能另有秘密。知情人透露,交易所及相关部门已经开始对顺丰控股的交易情况进行密切关注。

  资金热炒背后,顺丰控股流通市值的极低占比也引人关注。这一现象源于顺丰控股此前的借壳操作。对于顺丰控股来说,借壳上市完成了快速挂牌的目标,同时也搭上了政策的末班车完成配套融资,如今股价冲天,人气爆棚,但并购重组概念的炒作对上市公司本身没有任何意义,同时会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发生风险。

  说回来,顺丰的价值还是靠品质服务支撑的,不是炒起来的。一个核心的数字是,按照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2013年至2015年,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分别为18%、16.6%、16%,2016年已降至15%以内。而和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这个数字还有5%左右的差距,这也是以王卫为代表的物流人所努力的最终方向。

  又一段子:

  2018年8月24日,顺丰总裁王卫在公司内部交流平台上分享一个跟顺丰有关的真实经历——十几年前有个航空供应商跟我说,我们帮你们顺丰飞,你们长大了,我们却没有得到什么好处。

  王卫是怎么看待这件事情的?他说,不管是人还是企业,在这个世界就要不断创造自己的价值。如果他是那位供应商,他会加强服务配套,然后售卖一些股权,这样顺丰就不会自己成立航空公司,以致最后把他们取代了。

  最后的赢家虽然是顺丰,但王卫在分享这个故事的时候自己却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反问了两个问题——你说他(供应商)这种计较的心态既痛苦又愚蠢,最后自己的前途也没有了,是不是很聪明呢?我们(顺丰)今天是不是跟他们也有一样的思想?

  王卫分享该心得体会的同一天,顺丰发布了2018年半年报报告:营业收入超425亿元,增速超30%,各项新业务爆发出40%-150%不等的增长率…按照这个态势,顺丰2018年全年营收有望突破1000亿元,成为国内第一家“千亿级”快递公司。

  这样一个“巨无霸”,接下来该怎么走?王卫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向全体员工提及和分享与航空供应商的陈年往事,显然有着更深的用意。实际上,他也给出了自己的选择——

  中医所谓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把问题想通了,就不会有烦恼和痛苦。要想不被取代,就必须摒弃愚见,创造自己价值(加强服务配套)的同时,也要懂得分享(售卖些股权)。

  王卫思变,顺丰必然跟着转向。

  其实回看顺丰最近一段时间的布局和打法,“思变”和“转向”的印记清晰可见。老鬼将其总结为两个字——求“合”。

  1

  一年合资8家公司

  顺丰的“合”字诀最早可以追溯至2015年。是年6月6日,顺丰联合申通、中通、韵达、普洛斯几家快递物流巨头共同出资5亿成立丰巢科技,其中,顺丰持股35%,申通、中通、韵达各持股20%,普洛斯持股5%。王卫亲自担当丰巢法人代表。

  丰巢“合纵连横”取得的成绩和达到的效果,事实已经给出答案。即便中通申通和韵达三个快递伙伴今年全部退出了丰巢,其所承载的战略意义和价值对顺丰来讲,仍然是不可估量的。

  另一个深远的影响是丰巢带来的惊喜开始改变王卫多年来的“独行侠”气质和性格,也让他看到了另一种可能,“合”字诀由此萌芽发端。

  行至2017年5月,在加速顺丰“出海”这件事情上,王卫做出一个重大决定——宣布与国际巨头UPS成立合资公司,各持股50%,共同开发和提供国际物流产品,帮助两家企业在网络、规模等方面取长补短。

  同年9月28日,顺丰和UPS的合资公司环球速运控股有限公司顺利通过所有必需的监管审批、备案和登记,正式宣告成立。与此同时,双方还推出了第一款联名产品——“SF-UPS 直运+”,定位经济型国际快递。

  改变,从这里全面开启。这一年来,“合”字诀在顺丰战略布局上可以说风生水起,涉足的领域也非常聚焦和精准,要么卡位稀缺资源,要么弥补业务短板,延伸产业链。

  不止如此,查阅一下顺丰的新闻不难发现,除了合资公司,在过去一年间,顺丰还战略投资了很多企业,比如国内的中华保安集团,国外的Flexport(美国物流服务平台);

  与顺丰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的知名企业更多:华润电力、嘉民、双汇、供销e家、普洛斯、斯凯荣、吉利商用车、万科物流地产、宝湾物流、丰树…都成为顺丰朋友圈的座上宾。

  2

  “合”字诀背后的大棋

  重新审视顺丰的棋盘,就不难理解王卫为什么要重提与航空供应商的那段旧事。他是想借此来提醒自己和同事——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

  在老鬼看来,顺丰“合”字诀的背后,有三条主线——

  1.尊重合作伙伴

  作为合作伙伴,顺丰的航空供应商最终被后起的顺丰航空革了命。输家供应商向王卫“抱怨”,赢家王卫却在心里反思——顺丰何尝又不是别人的合作伙伴?在服务合作伙伴的过程中,有没有可能被替代?如何做到不被替代?

  王卫给出的解决方案也很“简单”:一是把业务做准把客户服务好;二是要跟合作伙伴深度捆绑,比如售卖一些股权,彻底打消对方的戒备,一起把蛋糕做大。

  尊重合作伙伴,就是正视自己的短板,以互补互助的形式,快速提升在各个新业务领域内的竞争力。

  2.以投资换时间

  观察顺丰过去一年参与“合资”的8家企业,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围绕产业发展重心与各个专业领域的领先者进行合作,实现品牌优势结合。

  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市场存在互补,技术方面可以互为支撑,比如新夏晖的冷链技术;二是以投资获得稀缺性资源,比如中铁顺丰背后的高铁运力、湖北航空枢纽背后的机场航线;三是以合资和长期投资形式为主,比如超级大数据公司、顺心捷达等。

  3.平台型选手的必然

  前段时间,兴业证券在全面梳量了顺丰的产品脉络、核心竞争力并将其与阿里、腾讯等超级平台的成长经历进行对比后认为,受益于品牌、网络、流量、科技、场景等方面的优势积累,顺丰具备成长为超级平台的基因。

  所有的成长都需要时间,对于志在超级平台的顺丰来讲,如何跑赢时间更是成长中必须要解决的命题。国外快递巨头UPS、FedEx,国内“巨无霸”玩家阿里和腾讯的经验都指明了同一个方向——基于自身优势的“合纵连横”就是平台型选手成长为超级平台的最佳选择。

  合的是资源,赚的是时间,谋的是未来。如此顺丰,还不值得你重新审视?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

 
  • 政策
  • 焦点
  • 人物
  • 航企
  • 建设
  • 商务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国际空港信息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www.ia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27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