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空港运营 > 保障 >> 正文

南昌机场:多措并举 全力打赢蓝天保卫战



2020-10-24   作者:李华兵  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   点击量:    打印本页 关闭


   自蓝天保卫战开展以来,江西机场集团坚决贯彻党中央、民航局及首都机场集团专项工作部署,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紧紧围绕三年行动计划,制定方案、明确目标、细化任务、强化措施、攻坚克难,经过三年努力,南昌机场场内运行电动化水平取得显著提升,场内噪音和排放得以大幅减少,场内空气质量和工作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围绕督查重点做好答卷

  集团公司紧扣打赢蓝天保卫战任务要求,加大重点领域的专项资金投入,打赢蓝天保卫战相关项目计划投资总金额达4012.94万元,所有建设任务均已圆满完成。

  协同作战,超前超额完成燃油设备、车辆达标改造任务。虽然今年受疫情影响,但我司经过压茬推进,加班加点,在今年3月底提前完成所有机场权属国三及以下车辆改造104台。在确保满足车辆尾气排放改造行业目标的基础上,江西机场集团提出更严重标准,更高要求,一是全面排查了国四及以上所有场内车辆尾气排放情况,排查出不达标车辆14台,并及时完成改造工作;二是协调并督促驻场单位完成所有超标车辆改造37台;三是后期采用标准更高的“双降法”进行试点,共改造车辆27台,达到了更佳的减排效果。

  统筹谋划,大力推进场内车队结构升级,确保新增新能源车占比始终达到50%的行业要求。一是积极制定并严格落实车辆淘汰更新计划,全面开展自查自纠,累计报废、淘汰老旧燃油车辆66台。二是结合重大建设项目调整提升新能源车辆购置比例。截至目前,除3台消防车、除冰车外,南昌机场场内新增车辆47台,其中新能源车辆36台,占比达76.6%,超额完成新能源设备/车辆占比达到50%以上的行业目标。

  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充电设施建设新模式。2019年8月,我司与北京首都机场集团节能公司合作开展充电桩建设。该项目于2020年3月29日完成,共建设3个区域25套充电桩,可服务48个充电车位,车桩比达到了1.4:1(行业标准为5:1),高标准建设并为未来两年的场内新能源车辆充电奠定了基础。

  精心推进,高质量完成APU替代设施项目建设。2019年11月完成APU替代设施操作及维保业务外包工作;更新1号机坪6台故障APU替代电源设备,对E类机位升级改造,增配3套替代设施。确保南昌机场所有在用近机位配套安装率达100%;同时投入199万元对APU替代设施智能监测平台进行了全面升级。

  远近结合,试点远机位APU替代设施项目。该项目采用落地安装方式,在106、218机位安全线外设置400HZ电源及飞机地面空调机组。2020年8月9日进场施工,9月27日建成投入使用。此外,其余远机位APU替代设施项目均已纳入南昌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同步推进。

  强化运行项目管理效率。推进场内电能替代设备设施安全运行管理体系建设,新能源车监测平台方面:启动了车辆智能监测平台建设,实现车辆的位置、车速、轨迹、里程、油耗、故障情况以及尾气排放情况的全天候实时监测。充电监测平台可以实时监控充电站状态和充电数据,精确到车牌号、充电时间及电量;通过后台导入了车辆识别码,做到即插即充,并实现与车辆监测系统的互联互通,为后期车辆节能减排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推行“四大亮点”,专项行动多点开花显成效

  探索形成尾气监测与业务深度融合的“昌北方案”,打造具有机场特色的尾气排放管理模式。考虑到场内车辆外出改造不便及自身改造条件有限等因素,在没有成功模式借鉴的前提下,我司积极探索开展了场内车辆尾气改造实验。一方面通过专程走访南昌市环保局咨询排放标准,深入厂家了解掌握各种尾气净化设备,我们选择了性价比高、保养便捷的DPF型;另一方面采取线上利用手机、网络监控平台实时监控数据、线下加装车载显示终端等两种监控措施,实时监测车辆的尾气排放情况;同时与机坪监管部门协同联动,将实时数据共享,让监测平台真正融入到运行之中。

  经过5个月每周定期线上监测、使用反馈、总结改进,成功实现尾气排放实时监测、预警、提示、通知清洗、限制准入的全流程闭环管理,既确保了改造车辆持续达标,又培养了专业人才,形成了尾气监测与业务管理深度融合的“昌北方案”。该项工作作为“民航打赢蓝天保卫战首批亮点项目”受到了民航局的肯定和认可;同时也受到了首都机场集团2020年决战决胜蓝天保卫战督导专家组的一致认可。 整合系统接口打破数据孤岛,全力打造“三合一”车辆智能监控平台。目前,南昌机场已经建立了充电设施智能监测平台、尾气监测平台及车辆智能监测平台这三个平台。为充分整合资源,提升效率,我司技术人员和车辆智能平台实施人员联合开展专项行动,通过会同多家技术工程师,将车辆尾气和新能源车充电数据统一整合到机场车辆智能监控平台,成功实现了充电、尾气及车辆数据的有机融合。

  多系统融合的好处显而易见,只要一个系统,就能掌握车辆的尾气数据,对车辆尾气进行实时预警;监控新能源车的运行状况,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同时还能根据充电数据统计车辆的能耗等。接下来,我司还将继续与机场A-CDM系统整合,丰富一体化运行监控指挥平台的内涵,为“机场大脑”提供有力支撑,助推机场运行效率。

  积极探索充电桩建设、运营一体化创新管理模式。2019年8月,我司与首都机场节能公司合作,创新性引入“委托代建+经营权转让”的管理模式,在首都机场集团众多成员企业中率先使用该模式,高效完成了机场直流充电桩建设工作。该模式是由我司作为项目法人,立项出资407万元,委托首都机场节能公司代建,再将15年经营权转让给首都机场节能公司,并根据投运成本确定成本回收的平衡点,在节能公司收回成本后再共同经营。

  该模式的好处在于,一是能够充分发挥首都机场集团的平台优势,充分利用集团内部关联企业资源优势。二是“零投入,轻资产”。在完成充电桩建设目标的前提下,集团公司既能获得项目产权,又能分成获利,还能促使社会资本进入民航业。三是降低了建设、运营管理成本。作为民航业内的节能企业,首都机场节能公司既懂民航规范,又懂运营服务,在建设管控、产品维保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桥载设备计量系统全新升级,设备使用管理“跑步”进入智能时代。为全面发挥APU替代设施的使用效能,集团公司对APU替代设施智能监测平台进行了全面升级,开发了机位运行态势、设备保障进程、人员运行调度和数据统计分析四大模块,并通过开发手机软件,成功实现实时航班查询、自动排班、电子签单等功能。

  通过运用该平台进行日常预排班,APU替代设备操作员根据运行调度指令即可进行操作,这样智能化的调度模式,解决了人工调度容易出现遗漏和差错问题,极大地提升了运行管理水平;同时,还实现了电子收费签单功能,当设备操作员完成保障全流程后,会自动生成收费单据电子签单,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手持终端给机组进行签字确认。

  此外,还实现了与东航、江航等驻场航司的收费信息共享,打通了与首都机场财务ERP系统的数据交互。

  实现“三个提升”,持续助推绿色机场建设

  通过三年的不懈努力,我司打赢蓝天保卫战行动取得明显成效,整体实现了“三个提升”。

  机场区域空气质量明显提升。我司与南昌市环科院就大气监测评价项目合作,检测、评估各项举措对机场大气环境的改善效果。经过三年努力,南昌机场累计减少污染物排放量达到了73351.93吨(其中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碳氢化合物,颗粒物的减排量分别为50947.66吨,18945.59吨,1819.56吨,1673.99吨,145.57吨),有效降低了污染物和碳排放,机场空气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绿色机场战略功能明显提升。三年来,江西机场集团以打赢蓝天保卫战为重要抓手,统筹规划,多管齐下,深入推动绿色机场战略落地。通过积极落实绿色建筑要求、推广节能灯具、试点建设光伏发电、积极推动支线机场安装桥载设备(除九江机场停航外,江西其他5个支线机场有21个近机位,赣州、上饶、吉安、宜春等机场共安装17套桥载电源,占近机位的81%;赣州、上饶、宜春等机场共安装了13台地面空调,占比62%;宜春机场建立了APU智能监测平台;赣州机场13家运营的航空公司已经完成了10家航空公司APU替代设施使用签约工作,新能源车采购实现零突破)等节能举措;积极开展锅炉动力燃料的油改气、中央空调改造合同能源管理等减排改造;积极规划推进AEMS能源管理系统建设、污水监测计量装置等重点建设项目,将环保举措融入到各项日常工作和建设项目中,深入推进节能减排举措和绿色机场建设。2019年1月,我司上饶机场航站楼获得了国内首家EDGE绿色建筑机场项目认证证书。

  机场环保管理意识明显提升。通过持续推进蓝天保卫战,我司环保管理的制度基础不断夯实,机场投资项目管理、车辆尾气常态化监测等制度逐步完善;监督检查、考核机制逐步建立;通过持续强化绿色环保理念宣传,引导全员从“要我战”变成“我要战”的自觉行动,让环保管理意识真正深入到每一位员工的内心;江西机场集团以环保理念为引领,以制度建设为基础,逐步构建形成兼具环保要求的绿色管理体系。

  自蓝天保卫战开展以来,江西机场集团高度重视,精心部署,迅速行动,努力推动,各项任务目标得以全盘落实落地。未来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坚守安全底线,勇于担当,扎实工作,为建设新时代民航强国而努力奋斗。(李华兵)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

 
  • 政策
  • 焦点
  • 人物
  • 航企
  • 建设
  • 商务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国际空港信息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www.ia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2708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