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空港聚焦 > 人物 >> 正文

丹尼斯·米伦伯格:波音在中国不仅是卖飞机



2015-03-30   作者:柴莹辉  来源:中国经营报   点击量:    打印本页 关闭


  423916F04AA08687458DBB2BBC25FA7C.jpg 

波音公司总裁兼首席运营官丹尼斯·米伦伯格
 
  在过去的2014年,波音公司在全球斩获了价值2327亿美元的1432架飞机订单,这意味着它打破了七年来最高的销售纪录。其中,中国的作用不可小觑,数据显示,波音来自中国市场的飞机订单超过了400架,占全球市场份额30%左右。
 
  从全球范围内来看,波音价值908亿美元的航空航天业务一直让它稳居飞机制造商的龙头位置,但在中国市场,空客的机队逐渐得以占据半壁江山。
 
  鉴于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波音对于中国市场如何定位?针对这个蓬勃发展的民航市场,波音又是如何平衡短期销售与长期关系?对此,《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了波音公司总裁兼首席运营官丹尼斯·米伦伯格(Dennis Muilenburg)。
 
  《中国经营报》:众所周知,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市场一直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民航市场,无论是波音还是空客都十分重视它的表现,那么波音如何评价自己在中国市场的定位?波音在战略与资源上如何支持这一市场?
 
  丹尼斯·米伦伯格:波音公司对自己的定位是能够在为中国民航容量的提升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做长期的贡献。首先,这意味着为中国的航空公司提供最高效、优质的飞机产品,但波音不仅仅是卖飞机这么简单,我们宏观目标是支持中国建设面向未来的民航容量和民航基础设施,同时为中国的空中交通管理体系注入更多的安全和效率。
 
  此外,我们还致力于不断加深与拓宽我们在中国的供应链的建设,目前波音在中国的各项合作包括零部件和组件的采购、技术与研发、培训与服务、独资及合资企业运营等,每年波音在中国的总投入已达到8亿至10亿美元。
 
  此外,我们是中国航空制造业的最大买家。大约8000架飞行在世界各地的波音飞机上安装了中国制造的零部件和组件。
 
  《中国经营报》:行业内一直有这样的看法:在波音经历了787飞机项目、空客经历了A350项目之后,航空制造业在一定时期内不会再启动新机型的研发,而是着力于现有机型的升级与改进。你是否认可这种观点?在这个基础上,未来对于中国市场最有吸引力的波音飞机将是哪些?
 
  丹尼斯·米伦伯格:我认为这样一种趋势正是现在航空制造业在专注的一种趋势,而且在未来几年还会延续。诚然,波音仍然有着为客户提供飞机能力突破的需求,但是我们希望通过渐进的改变来提供需求,以便波音得以很好地管控风险。
 
  现在整个中国市场对于波音整体的产品都有很多很浓厚的兴趣,新一代737和737MAX有着大量的成长空间,毫无疑问,这两款机型将是未来在中国最大的卖点所在。与此同时,中国市场对于双通道飞机诸如787、777、747以及747货机的兴趣也在不断增加。
 
  中国市场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市场,仅去年我们收到的数据称中国的航空旅行数量已经接近4亿人次,并且相关数据预计在未来20年里,航空旅行人数将会呈现4倍的增长。我们预计在中国市场上未来的飞机需求将超过6000架,包含中国的亚太市场将是未来飞机市场需求成长速度最快的市场,在这样一种市场态势之下,中国市场驱动了对于单通道和宽体机的大量需求,所以我们将会对整体的产品线进行持续的投资。
 
  《中国经营报》:如果与竞争对手空客以灵活著称的销售策略与管理风格相比,波音似乎更加稳重,多年来一直秉持着以技术主导的工程师文化。作为波音公司的高层管理者,你如何评价这种企业文化,并借助它来管理波音?
 
  丹尼斯·米伦伯格:在过去100年来波音一直在引领着世界航空航天业的发展,我们为创新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当波音在不断推出最具备全世界最先进技术产品的时候,毫无疑问会看到一些挑战,比如787项目在推出之时确实面临到了挑战,但是波音公司的文化讲究的就是要把事情的结果做对,在787推出会遇到问题之后,把需要进行改进的地方都一一进行了改进。因此波音文化的核心是追求卓越,如果观察波音的价值观,你就会发现诚信、安全和在质量上精益求精是波音的文化要素。
 
 
  波音认为,在所有投入之中对于人才、领导力以及相关培训的投入才是最重要的投资,对于领导力的投入将会反过来继续促进波音这种核心文化。如果管理波音有三个最重要的工作的话,那么我想毫无疑问,最重要的是对领导力的持续投资;其次是通过创新继续保持领先。有一个概念叫做生产连接性,即在一线生产部门深化精益生产的理念,通过生产能力实现对新开发产品的财务支持;最后则是将“同一个波音”文化在全球范围贯彻到底,以确保我们将波音所创造的价值带给我们的客户,同时使波音变得更为全球化。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

 
  • 政策
  • 焦点
  • 人物
  • 航企
  • 建设
  • 商务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国际空港信息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www.ia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27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