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空港聚焦 > 人物 >> 正文

访全国政协委员、民航大学副校长吴仁彪



2015-03-09   作者:吴丹  来源:中国民航网   点击量:    打印本页 关闭


lihaiyan20150309095238.jpg  

吴仁彪(吴丹/摄)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已有一年多时间。一年多来,在中央的大力推动下,三地协同发展正在迈出实质步伐。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是首次明确提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要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产业升级转移等方面率先取得实质性突破”。在这些先行先试的领域中,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坚实基础,其在功能疏解、产业转移方面,无疑扮演着先行者的角色。那么,作为综合交通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民航在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做出应有贡献的同时,又该如何利用好这一历史平台,推动民航持续健康发展?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航大学副校长吴仁彪认为,民航应充分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平台,大力推动行业协同育人和科技创新。

  作为来自天津的全国政协委员,吴仁彪一直以来对京津冀协同发展非常关注,去年全国两会期间,他就提出了“民航人应积极作为,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建议。今年,他依旧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这一战略上。他告诉记者,之所以会有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平台推动民航协同育人和科技创新这一想法,主要是出于三方面的考虑。

  首先,京津冀都市圈是我国三大都市圈之一,三地经济社会联系密切。民航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加强京津冀地区民航事业协同发展,对于促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区域交通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而在民航协同发展的过程中,人才和技术不可或缺。

  其次,当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期,会涉及到多个部门的职责、多个政策的配套以及多方力量的协同,教育改革亦是如此,需要多部门协同,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和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目前教育部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是,构建科教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体制与机制。也正因为这样,去年短短几个月内,教育部就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部4个部委分别与农业部、卫计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商务部、国家安监总局、国土资源部、中宣部等6部委签署了联合培养人才的协议。而事实上,为了更好地为行业培养人才,教育部在过去几年就已经做了很多共建工作。据统计,在中央部委(除教育部)主管的所有高校中,目前开展硕士教育的有27所,分属13个部委所管,而这13个部委中,除民航局、体育总局和公安部外,其他部委(包括交通部)均与教育部及院校所在地方政府签署了共建协议。教育部下一步将加大地方政府统筹力度,不实施共建措施,中央部委院校有被边缘化的危险。

  再次,去年马航MH370失联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提高航空安全监控能力、技术装备支撑能力和应急反应处置能力。这是针对我国航空安全保障状况所提出的要求。教育部委托中国民航大学与南航大、北航、西共大合作,就如何服务国家航空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调整学科布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等问题开展课题研究。经调研发现,目前国内还没有任何一所高校开展航空安全科学与工程博士生培养工作。培养服务航空安全的高水平人才迫在眉睫。

  基于此,吴仁彪认为,应尽快推动教育部、天津市政府、民航局三方签署协议,共建中国民航大学,以尽快将包括航空安全高层次人才培养、民航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民航大学新校区建设在内的诸多事情列入教育部和地方政府的工作计划中。

  据悉,教育部今年将制定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规划。吴仁彪还建议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好机会,进一步推进京津两地民航院校、企事业单位及科研机构的合作。他说,当前,天津处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天津自由贸易实验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一带一路”建设等多重战略机遇叠加期,发展潜力巨大。因此,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北京天津双城联动发展可以先行。

  京津联动先行,民航当首当其冲。“许多民航的企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都设在北京,区域资源配置有待进一步优化,况且,天津民航已具备相应的联动条件和基础。”吴仁彪告诉记者,天津拥有中国民航大学和滨海新区102平方公里航空产业区的双重优势,而中国民航大学的生源质量和就业质量在全国已达到了“211院校”的水平,其有着丰富的国际办学经验,并与航科院、国航、中航信、华北空管局、首都机场集团等诸多民航企事业单位均有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合作基础夯实。他认为,接下来要借助协同发展平台,推动北京的企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与中国民航大学进行深度合作,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

 
  • 政策
  • 焦点
  • 人物
  • 航企
  • 建设
  • 商务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国际空港信息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www.ia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27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