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空港聚焦 > 焦点 >> 正文

公共航空是世界上最安全的长途旅行方式 没有之一



2022-03-22   作者:熊维   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   点击量:    打印本页 关闭


   今天一早看到东航空难的消息,很痛心,近十二年的飞机安全记录就此终结,真的感觉今年的中国民航实在太难了。

  不仅遭受到了历史性的行业亏损,还触碰了安全底线的重大事故。

  但在这里,我想说的,其实还是那句老话:信息比黄金更重要。很多人就此因为一次空难,而开始质疑甚至全盘否定民航运输的安全性,其实大可不必。

  从世界来看,民航运输,尤其是公共航空旅客运输仍是世界上最安全的长途旅行方式,没有之一。

  飞机,仍是公众所应信赖的可靠交通工具。

  01

  商业公共航空到底有多安全?

  我曾记得上课时,一位教授对飞机的安全性做了一个特别形象的说明。一个人在医院看病,院内感染致死性疾病的概率甚至高于一辈子乘坐飞机遇到致命航空事故的概率。

  911事件后,美国很多人开始恐惧乘坐飞机,进而在长途运输中更多选择了自驾,普遍认为自驾更为安全。

  但在此后5年的数据统计发现,高速自驾发生致命事故的概率其实远高于飞机。很多由飞机转为自驾的美国人,反而遇到了本不应发生的致命交通事故。

  甚至曾有文章直接表明,这种所谓飞机不安全论的宣传,实际上是将公众置于更加危险的境地。

  需要说明的是,美国的交通事故率已经在全世界处于非常低的水平。其他国家如果类比飞机与自驾的安全性,其结果的差异性可能更大。

  有人可能会说,中国高铁运量大,速度快,安全性似乎碾压飞机。这一点,我不否认,但高铁并不能带你飞过太平洋、跨越大西洋。超过800公里的长途行程选项中,飞机仍是最为安全和便捷的选择。

航空

  02

  空难报道的高关注度放大了航空的不安全忧虑

  这几年,随着马航两次事故,波音737MAX的事故,很多人会因此产生疑问,觉得空难好像越来越多,是不是飞机变得不安全了?航空安全性在退步?

  其实并不尽然。反而,根据各类统计,随着飞机技术的提高以及管理水平的加强,全球的航空安全性实际都是在不断进步。从纵向的时间看,空难概率实际上已经大幅下降。

  而这种感知的背离,主要原因在于航空运输基数的扩大以及公共新闻事件的关注度和冲击性。

  先说基数扩大。

  如果不是受疫情影响,全球航空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一直呈现整体运输人次不断攀升,创历史记录的大趋势。如今的航空运输人次的基数到底有多大?

航空

  做个最直接的形象说明,一天24小时的每一分钟里,全球各地都有着不少于2万人正在乘坐飞机,飞行在空中。每天全球的飞机起降高达12万次,这在以前是完全不可想象的状态。但是一年内所发生的致命性空难,掰着手指都数地过来。

  分子和分母一对比,航空运输是否安全,其实显然易见。根据IATA的数据,每420万次的航班中,会发生一次的致命性事故。一个人如果每天都乘坐飞机,100%遇到空难,需要16581年。

  其次,空难的公众关注效应。

  每一次的空难,不得不说都是一场灾难。飞机运输的特性决定了空难常常都是机毁人亡的重大安全事故。上百人的伤亡,对于任何国家而言,绝对都是当时的头等大事了。

  无论哪里发生空难,不出24小时早已全世界尽知。各种铺天盖地的报道下,很直观地就让人感同身受。毕竟谁能保证下一次乘坐飞机,遇到的不会是自己。

  这种高公众关注度,间接上放大了空难的效应。而每天都在发生的交通事故,却因为缺乏新闻性,而难以被大家注意到。

  两相对比,自然就会产生在看到空难事故后,认为飞机比汽车还不安全的感觉。

  03

  全世界至少十家大型航司30年未发生过任何致命事故

  可能用一家航司安全飞机的时间多久来衡量安全性,其实有失偏颇。毕竟如果不飞,或者飞地少,也一样不会发生事故。那么,由此推论,高丽航空也能算是一家非常安全的航司。

  因此,这里所指的基本为全世界较为大型,拥有洲际航线能力的航司。荣登这个三十年安全航司的列表中,主要有以下航司(排名按英文首字母顺序):

  加拿大航空、印度航空、新西兰航空、全日空、英国航空、阿联酋航空、日本航空、荷兰航空(KLM),维珍大西洋航空、澳洲航空

  如果将指标放松到25年,则有更多的例如美国三大航、俄航、汉莎、西南、新加坡航空这样的耳熟能详的名字入列。

  这里特别要提下澳洲航空。

  如果用时间指标,澳洲航空可能可以荣登“全球最安全航空”的宝座。毕竟上一次澳航的致命空难事故,发生在1951年,整整71年之前。

  随着时间的累积,当然希望未来也能有中国航司进入这份榜单。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安全记录并不包括那些完全非航司所不可控事件导致的人为空难。

  一点思考

  这篇文章倒不是想辩解什么,好像认为空难也是理所应当一样。只是希望每个人都能在信息的海洋里,能够更多客观冷静地独立思考。

  空难,我们当然要关注,不仅关注,还要对事故调查,成因以及如何在未来避免类似事故做到全程公众参与监督。事故概率这种事,对全体公众是百万分之一,但对遇难者及其家属的打击,则是100%。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安全,随着安全里程的累积,各类的航空事故仍在一定时期不可避免。我们所能做的,更多是从历史事故中充分吸取教训,尽力减小甚至避免一切受人为因素干扰的事故。

  说句题外话,在航空法律的研究里,我最不喜欢各类航空事故人身损害赔偿以及对地面第三人责任研究。我甚至希望这些知识永远都没有用武之地。如果干这个能发家,对真正喜欢航空的人,一定是痛苦的。

  最后,还是想说,对航空的安全性,不要因一次事故而失去了信心。祝大家都能在未来的飞行里,起落平安!(来源:民航资源网)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

 
  • 政策
  • 焦点
  • 人物
  • 航企
  • 建设
  • 商务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北京新航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www.ia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2708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