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空港文化 > 图说 >> 正文

推动航空安全进步的血色教训(图文)



2015-04-04   作者:唐佩阳 编译  来源:新快报   点击量:    打印本页 关闭


  德国之翼空难震惊全球,原因不仅仅在于遇难人数高达150人,更在于空难竟很可能是航班的副驾驶蓄意造成。事故发生后,全球多国出台新规,要求飞机飞行全程驾驶舱内必须至少有两名机组人员。而对飞行员心理健康评估机制可能存在的漏洞,也开始引发航空业界的检讨与反思。

  在航空历史上,重大空难推动航空安全的典型案例并不少见。目前民航业界多项理所当然的科技与规定,背后都曾历经血的教训。

  加强手动驾机培训

  标志性空难:2009年法航447航班空难

2009 ■法航

  2009年6月1日,法航447航班在从巴西里约热内卢飞往法国巴黎途中遭遇恶劣天气,坠毁在大西洋,216名乘客和12名机组人员无一生还。

  调查认为,这起空难祸起机师对自动飞行控制系统的过度依赖。事故发生时,经验丰富的机长正在休息中,留在驾驶舱的两名副驾驶无力力挽狂澜。

  法航447直接促使空客与波音两大飞机制造商修改其操作章程,促使航空业更重视人手操纵飞机的培训。

  法航还为此引入了“飞行守护者”一职,一旦有事故发生,“飞行守护者”直接联系机组人员进行现场指导与建议。

  旧机淘汰机制

  标志性空难:1988年阿罗哈航空243班机事故

1988 ■阿罗哈航空

  FAA在1988年建立全美老旧飞机审查项目,用于监控飞行年限较长的旧机性能。而这一机制要从当年的美国阿罗哈航空243班机事故说起。

  当年4月28日,一架从夏威夷希洛岛飞往檀香山的定期航班在两万四千英尺的高空中突然发生机舱顶爆开,正在为乘客服务的一名空乘不幸直接被强大的气压差吸出机舱。不幸中的大幸是,在机体严重受损、数名空乘受伤的情况下,这架飞机仍得以紧急降落,其他乘客与机组人员未有死亡。

  后来调查发现,这架波音737已经服役了19年,事故罪魁祸首是机身的老化与锈蚀。

  空中防撞系统

  标志性空难:1956年美国大峡谷空中相撞事件

1956

  1956年6月30日,美国环球航空公司和美国联合航空公司的两架飞机在大峡谷上空发生相撞事故,两机共128人全部罹难。

  这起事故促使美国彻底改变原有的飞行规则。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因此成立。

  此外,当时全美只有少数机场装有雷达,事发时两机皆远离雷达范围,靠飞行员目测规避已来不及。事发后,全美机场都加装了雷达。

  然而,尽管当时航空业界已着手研究空中防撞系统,却因技术问题,直到上世纪90年代,经历多次空难之后(包括1996年,沙特的一架波音747飞机在离开新德里后,在空中与另一架飞机相撞,两架飞机上的349人全部死亡),才进入实用阶段。

  “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发生过两架民航飞机相撞的事故。”国际民航局的首席运营官菲尔·西摩回忆说。

  更快定位飞机

  标志性空难:2014年马航MH370航班事故等

 

2014 ■马航

  马航MH370事故后,国际民用航空组织今年1月提议,商业航班应由当前每30至40分钟报告一次飞行位置改为每15分钟报告一次,以便提高对商业航班的追踪能力、能在发生事故时更快定位失事地点。

  对于这一提议,马航首席执行官叶海亚说:“马航已要求部分航班每隔10分钟传输一次飞行数据。”

  “我们(从MH370事故中)得到的最大教训是需要更好地知道我们飞机的位置。”他说。

  座椅间距限制

  标志性空难:1985年英国空旅航空起火事故

■空旅航空

  出于成本考虑,今时今日的民航座位间距越来越小,不过据西摩介绍,对于飞机制造商来说,乘客座椅间预留的空间其实是有限制的——现在的民航客机座椅间距,是经过精细计算,被认为是可最有效进行紧急疏散的距离。

  这一规定主要源自1985年英国空旅航空的起火事故。当年8月22日,一架飞机在曼彻斯特国际机场的24跑道准备起飞之际,引擎突然失火,并迅速蔓延到客舱。由于逃生空间狭窄,从过道到机舱门口发生了惨烈的推挤与踩踏,55人为此丧命。

  据西摩介绍,这起事故直接导致了飞机制造行业对座位间距最小值以及逃生舱门距离作出限制。

  恶劣天气雷达

  标志性空难:1985年达美航空191航班降落事故

■达美航空

  恶劣天气是部分坠机事故的元凶。1985年8月2日下午,达美航空191航班在降落达拉斯-沃斯堡国际机场时遭遇雷暴天气而失事,造成136人死亡。

  “暴雨是一个原因,但更主要的是飞机卷入了当时天气造成的风切变与气流里,被直接甩向地面。”西摩解释说。

  此次空难促使美国宇航局和FAA进行了长达7年的研究,最终机载气象雷达和风切变探测的预警系统成为民航客机的必备设备。

  “现在这一系统已经进化得更加复杂,不仅能够检测极端天气,更能预测风切变的走向。现在一名飞行员如果在降落时发现风切变存在,他不会贸然降落,而是改为在机场上空盘旋,等待这一气流消失。”西摩说。

  维修后检查机制

  标志性空难:1985年日本航空123航班空难

■日本航空

  1985年8月12日,日本航空123号航班搭载509名乘客及15名机组成员,从日本东京的羽田机场,预定飞往大阪伊丹机场,却最终撞毁在距离东京一百公里的山上,仅4人奇迹生还,成为民航史上单一架次飞机空难中死伤最惨重的一次空难。

  “祸根在几年前已埋下。事故几年前,飞机曾因舱壁上的一道裂痕进行了维修。历经上百次航班后,这处维修过的舱壁在飞行中炸开了。”西摩介绍说,从那以后,对飞机舱壁上的此类型维修得到了更严格的监测与控制。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

 
  • 政策
  • 焦点
  • 人物
  • 航企
  • 建设
  • 商务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国际空港信息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www.ia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27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