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空港文化 > 图说 >> 正文

盘点:2014年国内民航十大新闻(组图)



2015-01-01   作者:  来源:《中国民航报》   点击量:    打印本页 关闭


  日前,《中国民航报》、《中国民用航空》杂志联合评选出了2014年国内民航和国际民航十大新闻。

  2014年国内民航十大新闻揭晓:

  1我国航空安全水平保持世界领先

  2中国民用航空局为国产ARJ21-700飞机颁发型号合格证

  3京津冀协同发展民航先行一步

  4低成本航空热初显

  5首都新机场开工建设

  6民航投资基金设立

  7东部高空空域整合完成

  8国内机上互联网建设取得新进展

  9我国PBN飞行程序设计机构获国际民航组织认证

  10国产生物航煤获准投入商业使用

  我国航空安全水平保持世界领先

  今年,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民航安全工作,把民航安全提高到了国家战略、国家安全的高度。2014年1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民航安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民航较长时间确保了运输航空安全,成绩来之不易,全行业要切实防止松懈麻痹思想,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安全工作,确保人员素质、安全管理、设施设备跟得上民航的发展。李克强总理也就民航安全工作作出批示。

  2014年,民航践行持续安全理念,继续保持总体平稳向好的安全态势,全行业持续安全理念,实现运输飞行762万小时、335万架次,同比分别增长10.2%、8.8%。从2005年至今,亿客公里死亡人数10年滚动值为0.001(世界平均水平为0.012),运输航空百万架次重大事故率10年滚动值为0.05(世界平均水平为0.48),同比分别降低58.8%和46.9%。

  中国民用航空局为国产ARJ21-700飞机颁发型号合格证

  2014年12月30日,中国民用航空局在北京向中国商用飞机有限公司颁发了ARJ21-700型飞机型号合格证。这标志着我国首款喷气支线客机通过了中国民用航空局型号合格审定,飞机设计满足保证安全的基本要求,获得了参与民用航空运输活动的“入场券”。

  通过ARJ21-700飞机的研制,我国民机生产初步探索出一条“自主研制、国际合作、适航为准”的民机技术路线,为C919大型客机项目顺利推进开辟了道路,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国民用航空局的审定工作始于2003年。按照工作程序,中国民用航空局成立了包括试飞员在内的涵盖飞机设计所有专业的型号合格审查组,共检查了300项地面试验,审查和批准了包含243个试飞项目、1301个试飞点的审定试飞大纲,审定试飞累计761架次,审查和批准了3418份符合性验证报告。

  随着ARJ21-700型飞机适航审定工作顺利完成,民航适航审定能力明显提升。2014年12月30日,中国民用航空发动机适航审定中心成立。审定中心将建设一支专业、专家、专职的发动机适航审定队伍,完善规章立法,改进审定程序,推动适航规章体系的标准化,建立客户化的咨询服务体系、一体化的保障体系和长效化的沟通交流机制。

  京津冀协同发展民航先行一步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要率先突破。2014年8月26日,民航局组织召开京津冀三地机场协同发展座谈会。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机场主要负责人以及民航华北地区管理局、民航局相关司局主要领导就如何推进落实京津冀三地机场协同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

  2014年12月16日,京津冀民航协同发展——天津机场启动会在天津举行。会上,民航局正式宣布已经于2014年12月12日出台了关于推进京津冀民航协同发展的意见。这标志着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部署的进程中,民航业已先行一步。该意见提出,要全面提高京津冀地区航空保障能力和运输服务水平,全力推动京津冀民航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014年12月22日,在民航局推动下,京津冀三地机场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北京签署。这标志着民航落实新常态下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率先在机场领域实现了协同发展。此次战略合作协议明确了三方机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中的功能定位。在此基础上,三方将科学规划、合理配置客货运保障资源,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适度错位经营,努力构建功能完善的区域机场体系。

  低成本航空热初显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航空运输的快速发展,民航消费群体的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航空公司一家独大的格局正逐渐被打破,低成本航空在航空运输版图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2014年,民航局印发了《民航局关于促进低成本航空发展的指导意见》,从政策层面上进一步优化了我国低成本航空的运营环境。指导意见从坚持安全发展、促进快速壮大、支持灵活经营、鼓励走出去、改善基础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六个方面提出了多项政策保障措施。

  2014年7月2日,东航旗下的中国联合航空有限公司宣布转型为低成本航空公司。此外,天津航空、西部航空、首都航空等都在加快转型步伐,国内低成本航空热初步显现。春秋航空于2014年12月10日被证监会核准IPO。这家中国最早的低成本航空公司终于能够获得 “民营航空第一股”身份。

  首都新机场开工建设

  2014年12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关于北京新机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同意建设北京新机场。新机场工程将按2025年旅客吞吐量72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00万吨、飞机起降量62万架次的目标设计。

  2014年12月26日,首都新机场工程正式开工建设。首都新机场投资额为800亿元,规划建设7条跑道,满足年旅客吞吐量1亿人次需求。首都新机场建成后,不仅能够缓解北京首都机场容量饱和的运行压力,进一步增强我国民航业的国际竞争力,而且还将积极促进北京世界城市建设和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区域协同发展的新引擎。

  据了解,新机场选址对净空、空域、区域经济发展等进行了全面科学论证和严格比选,规划设计借鉴了国内外“一市多场”及枢纽机场建设的成功经验,在空管运行、绿色环保等方面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和理念。

527.jpg

  民航投资基金设立

  2014年9月6日,民航局向全行业下发了《关于积极支持民航投资基金设立有关问题的通知》,提出将由民航主要企业联合资本市场知名企业,共同发起设立民航业首个主体多元化的投资基金——民航投资基金。这是民航系统破冰行业投资改革体制的一项大胆创新。

  民航投资基金承担着积极探索国家投资、地方筹资、社会融资的全新投融资模式的重要任务,进一步打通了社会资本参与民航建设发展的通道,提高民航市场化程度,推动实践民航混合所有制经济,丰富民航市场主体,激发改革活力。民航投资基金将与民航发展基金相辅相成,协调配合,共同构成我国民航建设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民航投资基金将重点关注低成本航空、通用航空等业务中极具发展潜力的项目和成长性较强的企业,重点推动民航大数据应用等民航新兴业务发展,打造产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东部高空空域整合完成

  2014年5月29日零时,民航空管系统完成了郑州高空空域接管第三阶段工作,完成了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区管中心无缝衔接东部高空空域整合工作。

  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大区管中心在实现无缝衔接后,一方面,有利于减少飞机转频次数和航班协调量,方便飞机连续上升下降,减轻繁忙航路的运行压力,提高管制运行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三大区管中心加强协调合作,让沟通更顺畅。尤其是有利于空管保障单位在每年暑运、春运大流量航班保障期间或者出现特殊天气时,更加有效地沟通协作,科学合理采取流量管理措施,有效减少航班大面积延误,从而提高东部地区的整体空中交通管理水平。

  国内机上互联网建设取得新进展

  为了给旅客提供更好的航班体验,我国各大航空公司争相试验机上互联网技术。国航继推出机上局域网航班、全球卫星通信互联网航班后,于2014年4月16日在CA4116由北京飞往成都的航班上实现了地面基站模式的地空宽带无线通信上网。

  2014年7月23日,东航与中国电信联手打造的中国内地首个卫星宽带空地互联商业测试航班,顺利完成上海与北京间的飞行任务。此次东航使用的是亚太六号卫星KU波段转发器。在飞行过程中,如果遭遇气流引起飞机颠簸,空中WiFi信号会出于保护自动关闭。东航自2014年9月新引进的20架波音777-300ER客机将陆续安装上网设备,在这些宽体机执飞的航线上,旅客均可以享受到空中上网服务。

  2014年11月11日,由国航、中兴通讯等成员单位联手发起的空中互联网产业联盟在珠海成立。在加速民航业进入机上网络发展新时代的同时,联盟的成立还将进一步推动中国航空业传统经营方式的转型。

  我国PBN飞行程序设计机构获国际民航组织认证

  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成为国际民航组织(ICAO)认证的传统和基于性能(PBN)仪表飞行程序设计机构。这意味着航科院PBN仪表飞行程序设计符合ICAO的质量标准和设计能力要求。

  2014年6月30日,在国际民航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成立1周年招待会上,ICAO航行局局长宣布航科院成为第7家获得国际民航组织PBN飞行程序设计认证的机构,并将标志牌授予航科院总工程师。

  据了解,在PBN技术进入我国初期,国内机场运行的PBN程序都为外国公司设计,其核心技术绝对保密。自2003年开始,航科院跟踪研究PBN关键技术,从参与国外程序设计到自主创新,开发出自主知识产权的PBN程序设计和验证平台。在RNAV/RNP APCH程序设计方面,自2010年以来,航科院已经自主完成37座机场的程序设计并正式公布使用。在RNP AR程序设计方面,航科院目前可以结合各机型性能进行RNP AR程序设计,完成飞行运行安全性评估,帮助航空公司提高RNP AR运行能力。

  国产生物航煤获准投入商业使用

  2014年2月12日,民航局航空器适航审定司在北京正式向中国石化颁发了1号生物航煤技术标准规定项目批准书(CTSOA)。这标志着备受国内外关注的国产1号生物航煤正式获得适航批准,并可投入商业使用,中国生物航煤行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对生物航煤产品进行适航审定并颁发批准书的国家。

  民航局下一步还将继续完善替代燃料等航油管理规章和程序,逐步推进航空煤油和航空汽油的设计生产适航审定,进一步加强航油适航审定能力建设,重点加强航油航化适航审定中心组织机构建设,健全适航审定队伍,完善适航审定体系和航油适航验证平台,鼓励市场对外开放,开拓新的局面。中国石化将继续进行生物航煤的研发和应用,研究多种原料和技术路线,保证原材料的多元化,并逐步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推动生物航煤的商业应用,积累更多运行和使用经验。

  2013年4月24日,航空器适航审定司在上海组织完成了国产1号生物航煤飞行验证活动,标志着由东航与中石化、中航油共同合作推动的生物航煤项目进入最终评审阶段。

责编:xwxw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

 
  • 政策
  • 焦点
  • 人物
  • 航企
  • 建设
  • 商务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国际空港信息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www.ia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27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