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空港聚焦 > 焦点 >> 正文

澳称开始水下搜寻 定位仪水下航行器不同时部署



2014-04-14   作者:  来源:中国新闻网   点击量:    打印本页 关闭


  澳大利亚联合协调中心14日就马航MH370客机事件搜寻进展举行新一轮新闻发布会,要点如下:一、已六天未测到疑似信号,开始水下搜寻;二、定位仪和水下航行器不能同时部署;三、海盾号打捞出物品发现油迹,将继续分析;四、黑匣子寿命最多40天;五、测到四次疑似信号的其中一个来自人造设备;六、搜寻花费巨大、搜寻力量不断增加;七、已获得很多线索,正在进一步分析。

  已六天未测到疑似信号 开始水下搜寻

  澳方称,从上周二开始就没有监测到更多疑似信号,到现在已经六天,正在继续努力。澳方称,将继续使用拖曳声波定位仪。

  澳方同时提醒大家要继续保持谨慎的态度。澳方并说明了14日详细的搜寻力量部署。

  澳方称,专家决定使用海盾号继续搭载拖曳声波定位仪进行监测,并适时使用水下航行器开始水下搜寻,将用侧扫声呐进行扫描。水下航行器展开的每项工作都将带来更多线索。

  “回声”号也将继续在相关海域探测,并协助“猎户座”巡逻机。

  定位仪和水下航行器不能同时部署 水下航行器有所发现会浮出海面

  据法新社等外媒报道,澳方说,澳大利亚舰船将停止搜寻,将“尽可能快”地部署“蓝鳍金枪鱼21型自主式水下航行器”。

  澳方说,海盾号上有“蓝鳍金枪鱼”水下航行器和拖曳声波定位仪,但不能同时在水下部署。现在希望能探测到更多信号,专家其后将会决定使用哪个搜索器。因为现在还有可能搜索到声波信号。

  澳方表示,水下航行器可以一次性工作24小时,可以在水下进行数据搜集和分析,如果在24小时的搜寻一切顺利,它会浮出水面。然后,澳方将再部署水下航行器,希望能进行相关测量工作,然后把数据上传,对其进行分析。

  澳方说,如果水下航行器有所发现,将搭载摄像机潜到海底搜寻疑似残骸。希望借此看到水下图像,找到残骸。残骸需要真正看到,才能确认。

  澳方称,海下搜寻区域讲根据卫星和失联客机的“握手”信息来确定,区域非常广,目前的根据是第6、7次的“握手”信息。而海盾号部署了拖曳声波定位仪是在这些区域进行搜寻,这也是发现疑似信号最后地点。

  海盾号打捞出物品发现油迹 将继续分析

  澳方同时说,“海盾”号昨天打捞出一些物品,需要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同时发现一些油迹,将会进一步分析。

  澳方说,之前发现了一些油迹在海面,这个油迹离疑似信号发现的地点非常相近,所以澳方希望对油迹进行进一步分析和调查。

  澳方称,搜寻的区域大约4500米深,因为深海探测,搜索设备受到限制。有潜水器能够潜到这个深度,但需要更现先进的潜水器,可能还会进行打捞 工作。目前暂时还没考虑这些可能性,需要进一步海下探索才能确定。

  澳方指出,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搜寻部署了很多搜寻力量包括回声号,回声号有专业设备探测。海下有很多淤泥,可能会对工作造成困难。

  黑匣子寿命最多40天 测到四次疑似信号其中一个来自人造设备

  澳方还说,失联客机黑匣子最多有40天的寿命。失联事件进入到38天,现在还未进一步侦测到信号。根据之前的信号,希望进一步分析进一步线索。

  澳方认为,黑匣子信号在逐渐减弱。

  澳方说,已有海军专家进行分析,他们进行了反复监测和对比。根据他们的建议,也就是初步的评判结果,发现之前收到的疑似信号其中一个来自于人造设备,也就是和黑匣子非常相似,所以澳方认为,必须再调查这个线索。

  搜寻花费巨大 搜寻力量不断增加

  澳方说,搜寻花费巨大,非常感谢相关国作出的贡献。这次是人类史上最大的一次残骸搜寻行动。但需要考虑现实,这样的搜寻工作有法航的先例,最后根据分析找到残骸,花费了两年。澳方说,将持续为大家提供数据,望大家了解海下环境的艰巨和困难。

  澳方说,澳大利亚总理在中国之行中,也介绍了对马航客机搜寻的进展,现在需要把所有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依然需要看到残骸才能确认飞机坠海地点。

  已获得很多线索正在分析

  澳方说,中国“海巡01”号之前也监测到信号,对其分析后发现可能还是没有特别可靠的线索。

  澳方认为现在所有的是获得的4次监测信号,和之前发现的油迹,这些是目前能够获得的最可靠的线索。当然还是需要开展很多更多才能确定。

  目前仍然不知道这些线索可以带来什么结论。现在已经获得很多线索,也正在对所有线索进行分析。其中一些线索经分析,和失联客机无关。

  澳方最后还表示希望大家不要盲目乐观,基于现实,祈祷能够真正搜索到来自黑匣子的相关信号。如果搜寻不到,只能依赖水下航行器。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

 
  • 政策
  • 焦点
  • 人物
  • 航企
  • 建设
  • 商务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国际空港信息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www.ia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27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