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空港运营 > 保障 >> 正文

首都机场股份公司:构建运行协同体系



2017-11-17   作者:李海燕、陈锡慧  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   点击量:    打印本页 关闭


   作为世界第二大繁忙机场,首都机场每天有1700余架飞机在这里起降,27万多名旅客在这里抵离,它还运营着100余家协作单位和8万余名员工。这样一个庞大组织系统的正常运作需要各方通力协作、资源合理分配、在处置突发事件时,需要信息明确、决策精准、指令迅速、处置得当。首都机场的运行中枢就承担了这些重要职能.作为首都机场的生产总值班和运行总指挥,运行控制中心今年3月搬入了全新的运控大楼,以转场为契机,其信息技术支持更高效,其管理职能也更加丰富,运行控制中心协同各驻场单位和专业公司,发挥联动机制,整合首都机场四大平台的总体资源,努力打造安全、运行、服务、宣传一体化运作的机场运行协同体系,为提高运行保障能力和效率、提升服务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联席作业 提高机场运行保障效率

  2017年3月25日,首都机场运行控制中心成功转场,搬入全新的运控大楼。运行控制中心副总经理王瀚林对记者说,“从1999年的诞生到继2004年、2008年后的第三次搬迁,从最初单一的的外场指挥中心到现在的多单位协同运行平台,运行控制中心在不断地成长。”他表示,作为机场运行管理的核心部门,运行控制中心24小时不间断运行,在这里多家单位集中运作、协同决策、统一指挥。

  转场以后,运行控制中心的新指挥大厅里设有72个席位,进驻有首都机场集团下属的相关专业公司、航空公司、地服公司、驻场单位等17家单位,多单位联席运作、协同决策的模式进一步加强,形成了以指挥协调、航班监控、资源分配、信息管理为主的机场运行控制区,以航空公司、地服公司为主的航班运行保障区,以安保、动力、博维、贵宾公司为主的专项业务处置区。日常情况下各区域、各席位各司其职,按照既定程序、标准开展保障,突发情况下,各单位集中会商、协同决策、统一指挥、整体联动。

  在资源超饱和,旅客量逐年增加的情况下,首都机场要提高运行保障能力和效率,必须眼睛向内,深挖内部潜力。运行控制中心所采用的统一指挥、联合作业的模式,使内部资源优化加快了速度,并见到了实效。运行控制中心会同首都机场医院等单位共同修订完善首都机场急救旅客处置程序,有效提升应急联动处置能力。联合博维公司推进实施T3 行李高端控制系统整体升级、T3APM捷运系统优化等项目,全力推动特种设备预防性维护,确保核心系统及设备稳定运行。与公务机公司共同研究,优化公务机机位管理和使用方案,进一步释放机位资源潜能。

  在今年首都机场的中跑道大修期间,为保障运行稳定,首都机场运行控制中心协助局方制定了航班调减计划并严格执行,制定了不同等级的应急方案,对航班运行状态进行全天候监测,对于长时间延误及旅客机上长时间等待航班,及时与各单位共享信息,协调优先放行。大修期间,运行控制中心联合其他各单位,共启动不同等级的应急响应机制14次。在保障航班运行安全的前提下,全力确保航班运行正常,保障旅客出行顺畅。

  协同决策 提升航班正常水平

  在新运控指挥大厅的上方,设有首都机场应急会商会议室,透过会议室的玻璃,整个运控指挥大厅一览无遗。这个会议室就是首都机场运行协调管理委员会(简称为“运管委”)在各类特殊情况下,进行协调运行的会商地点。

  以“缩短航空器地面滑行时间、提高首都机场整体运行效率、提升旅客服务水平”为目标的运管委,是联合空管、机场、航空公司共同搭建的运行管理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和首都机场安全管理委员会、旅客服务促进委员会、新闻宣传委员其他三大平台的联动会商机制,由运行控制中心统一运作。

  自2009年9月1日成立以来,运管委的规模不断发展壮大。首都机场运行控制中心副总经理王瀚林告诉记者,继2016年深航、首都航空、厦航的加入,运管协同运行范畴进一步扩大,成员单位扩大至11家,服务对象涵盖了在首都机场运营的全部航空公司。

  近年来,运管委在规模扩大的同时,影响力也在逐步提升。在航班延误治理方面,运管委推出一系列关键举措,狠抓落实,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严格按照CDM系统计算出的航班目标预计推出时间(TSAT)开展保障,关舱门后2小时以上的航班延误数量同比减少了31.42%。推动国内各航空公司提前15分钟关闭登机口,远机位航班关舱门正点率提升了5个百分点。推动《航班正常管理规定》全面落地,积极推进各航空公司不正常航班的信息共享,实现不正常航班信息的统一发布。

  在特殊情况条件下,减少大面积航班延误,运管委强化协同力度,切实推动各单位落实运行保障工作。在除冰季降雪保障中,运管委实施了过夜航班调减、航班计划预先调整、准备会机制、A-CDM与CDM协同排序等关键保障措施,有效减少了航班除冰等待时间,提升航班正常水平。在雷雨天气保障中,首都机场运管委组织各成员单位编发多个程序,分别从事前提前预判、事中协同决策保障、事后补班计划来对航班进行保障,有效降低了安全运行风险,提升航班运行效率,也对保障首都机场的整体运行平稳,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都机场运行控制中心副总经理王瀚林告诉记者,由于资源限制,首都机场一直以来都存有近机位紧张、过夜机位紧缺等问题。2016年,首都机场推动局方建立首都机场航空器夜间停场资源核准机制,严控过夜航班数量。同时,通过推动四大航混合接飞靠桥,日均廊桥的使用人数增加了3450人次,通过优化远近机位的分配布局,日均靠桥增加了30架次。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机位紧张的现状,提高运行保障能力。

  未来,运管委还将以提升航班正常性为核心,以提升核心资源使用效能和关键环节运行效率为重点,切实提升首都机场整体运行品质。

  打破信息孤岛 实现运行系统数据互联互通

  如果协同运行体系是首都机场的大脑中枢,那么信息网络就是确保指挥命令能准确传输的神经网络。搭建科学高效的信息网络是协同运行的基础。运行控制中心进一步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了运行信息监控数据的互联互通,追赶数据监控的最后一公里,“给北京新机场树立榜样”。

  首都机场以运行控制中心转场为契机,结合未来“运行效率全流程管理”目标需求,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全面整合,构建“大安防网”,以满足航空公司、地面保障公司等单位的多元化业务需求,改善因跨网络而引起的信息孤岛问题。

  通过转场,首都机场启用新的高清数字视频监控平台,整合全机场200余个摄像头的监控视频。新部署了12路高清数字监控线路,并可同时查看。为运行控制中心的指挥协调提供了高效能的技术支撑。

  首都机场运行控制中心副总经理王瀚林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打造科学高效的信息网络,目标是能实现内部集成机场各信息系统数据,外部集成空管、航空公司、驻场单位数据以及来自互联网数据,通过智能数据引擎高效整合各流程环节数据,提供安全、服务、运行等不同数据视图,能有效支持管理决策和未来趋势预测,打造数据共享、信息互通、运行协同、决策共商的机场生态圈。

  提升保障能力 完成重大运输保障任务

  首都机场运行控制中心除了承担机场日常生产运行保障、应急事件处置、航班正常性管理及运行效率提升等任务外,还有一项重要职责,那就是负责首都机场重要航班保障工作。

  目前,首都机场保障不同级别的重要航班共计308架次。 此外,运行控制中心还顺利完成了历年“两会”保障、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APEC峰会保障、“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重大保障任务。

  在历次重大运输保障任务中,运行控制中心担当了前线指挥室的角色,是重大运输服务的组织实施者。在首都机场这样繁忙的机场,要做好大规模、高规格的重要航班保障,应对大数量航班在集中时间抵离,对于航班的正常运行来说,是严峻考验。

  运行控制中心需要提前做好周密的预案准备,制定不同级别的应急事件预案,和其他各部门、单位及时互通信息,加强协调配合,保证重要航班的正常运行。做到在安全前提下,以运行稳定为核心,尽量减少对首都机场公共航空运营的影响,并尽最大可能减少对旅客出行的影响。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

 
  • 政策
  • 焦点
  • 人物
  • 航企
  • 建设
  • 商务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国际空港信息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www.ia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27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