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空港文化 > 文章 >> 正文

试析国外航空医疗救助体系



2015-11-25   作者:  来源:环球时报   点击量:    打印本页 关闭


  近日,一则“患病乘客无人抬爬下飞机”的新闻在微博上引起热议,实际上机上出现突发急症这样的情况在世界各地都很常见,根据英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的调查数据显示:在航班飞行中,每六百零四名乘客中就会出现一个需要紧急救治的状况。随着航空运输业越来越发达,这样的状况出现的频率将会越来越高。来自德国波鸿鲁尔大学的博士Michael Sand收集了欧洲航空公司2002~2007年的10189份突发急症飞行报告,分析显示飞机上紧急医疗情况中出现以下病症的比重:晕厥(53.5%),胃肠道疾病(8.9%),心脏疾病(4.9%),飞机(4.3%)和全身疼痛(4.1%),需要立即手术的是脑血栓(0.5%)和阑尾炎(为0.25%)。

  早在此前,为了应对机上旅客可能出现突发急症的各种情况及后果,美国国会在1998年通过了《航空医疗救助法案》(简称:AMAA)。该法案要求美国商业航空公司为每架飞机配备一个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和EMK(紧急医疗包)。虽然美国联邦航空局(FAA)没有规定急救包内所装设备,但是美国商业航空公司根据美国航天医学协会(ASMA)和美国航空运输医药委员会(ATMC)的建议在飞机上配备标准的紧急医疗配件,包括听诊器,口罩,注射器以及其它一些治疗哮喘、镇痛的药物。每次飞行前,乘务员都需要对急救包进行检查,是否密封或者用完。根据美国联邦航空局的规定,如果缺少急救包或AED,飞机就不能正常起飞。

  尽管各个航空公司的紧急医疗培训时长、内容有所差异,但FAA要求航空公司每年都需要对飞行机组人员进行严格的紧急医疗培训,包括熟悉急救包内容,常见急救手段例如心肺复苏,甚至包括接生。此类培训项目可由航空公司聘请专业医科培训师主持,由卫生部门把关急救医疗培训的质量。

  此外,FAA的医疗手册中,规定机组人员中必须对以下相关医疗知识熟知,包括:预防医学、职业健康、旅行医学、临床医学、流行病学研究、药物滥用和成瘾、毒理学等。

  在美国,航空公司还会与远程医疗服务公司进行合作。例如:MedAire、The First Call、匹兹堡大学医疗中心的StatMD,这些公司能在航班突发疾病状况下提供全天候指导协助。

  地面医疗支持的医生会对患者情况提供指导性帮助,更重要的是,地面医疗支持医生可以对航班是否需要返航或者紧急迫降提供建议。

  来自IATA的医学顾问Claude Thibeault博士建议称:“如果你在飞机上突发急症,你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询问乘务员航空公司是否有地面医疗支持,如果有,请立即打电话给他们。”

  倘若飞机上没有安装远程医疗协助系统。当机上出现突发急症患者,乘务员应该要第一时间利用广播寻求同乘医务人员的帮助。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鼓励机上乘客中的医务人员为患者提供医疗救助,在西方国家大都盛行好撒玛利亚法,以此保护见义勇为、助人为乐人的合法权益,1998年的《美国航空医疗救助法案》将此条法律扩大到航空医疗紧急救助范围。法案规定:任何人都无需为在航空飞行途中给紧急医疗救护的乘客提供帮助造成的后果负责。除非此人出现特别重大的过失或者违规操作。

  在美国,机场一般会有一个完善的院前治疗系统。研究者通过各种计算机仿真模型对机场周边院前急救网络进行计算和分析优化,从而确定出科学的急救中心和急救站布置方案,确定出效率最高的救护车数量和人员配置方案,设计出最佳的救护车调度算法,以此保障最快速的急救救援措施。

  美国院前治疗系统还包括一个利用直升飞机的医疗组成部分。直升飞机急救医疗组实行2 4 小时值班制,周六、日也是一样。队伍由2名飞行员,1名急诊医生及一名护士组成。共有4 个坐位及一个担架。

  根据美国联邦航空局(FAA)2014年的数据显示,目前在美国有75家航空救护公司,共有1515架飞机。美国每年要进行40万架次直升机应急救援任务和大约10万至15万次固定翼医疗转运服务。而中国2007年底在册的民用直升机只有124架,平均每1200万人才拥有1架,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7;如按国土面积计,中国每10万平方公里1.3架,为西方八国(美、俄、加、澳、英、法、日、德)平均水平的1/50,也仅为巴西的1/7。 直到去年10月,中国首架专业航空医疗救援直升机才正式启用。

  同时,美国联邦航空局(FAA)每年有100亿美元的预算对美国国内的各类机场进行财政支持,这些接受FAA财政支持的机场,机场的使用手册和应急计划必须得到FAA的批准。 按照FAR-139FS规定,各机场每3年进行1次综合应急救援演练,演练的目的为检验机场应急计划的实施情况,着重对指挥系统、部门协调、通信系统、装备能力等环节进行评估。

  在演练中,应急救援工作按照“标准救援模式”开展工作,在这种救援模式当中,机场急救中心接收到急救请求后,根据提供的情况对救护资源进行调度,并了解和记录航班号、机型、时间、性质、机上人数、伤病员数量和症状等,及时、准确地传达指令给急救人员,急救人员判断需要携带的设备、器械、药品等,待命或到达现场;消防救援人员开展救援和消防工作。机场医疗急救、消防、保安、空管等各个部门分工明确。

  在中国香港,机场为了体现效率优先的原则,坚持流程科学合理,减少不必要环节,精简人员和办公部门,提倡一专多能、一兼多岗,以及机场工作人员共同使用一套系统。如AOCC(机场运作控制中心)内集中了航班信息显示系统、自动广播系统、电话应答系统、闭路电视系统、旅客捷运系统、客运大楼的消防报警系统、设备故障报告系统、保安监控中心等9个系统中心。 1999年台湾中华航空公司MD-11飞机在香港机场降落过程中遇大风和暴雨,飞机侧翻失事,从拉响警报到第一辆消防车抵达现场仅仅用了1分钟的时间,由于救援得力仅仅只有几人死亡。良好的管理体系为旅客安全提供了快捷高效的保障。

  尽管如此,航空公司还是希望乘客在乘坐飞机前能告知自身身体状况,以便航空公司面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提前做好预防准备。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

 
  • 政策
  • 焦点
  • 人物
  • 航企
  • 建设
  • 商务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国际空港信息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www.ia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27085号